很多人在買車的時候都遇到過這樣的事情。他們告訴朋友自己購買汽車的預算和型號,不出意外會得到相同的答案,例如:“你為什么不以這個價格買那輛車”,“有這個預算,為什么不選擇某個品牌”。那我再給你安利一下,某輛車的質量有多好,它的月銷量是NO.1。
經過朋友的一番思考,原來的位置總會動搖的!說實話,錢是你的,你想怎么買就怎么買,但一旦涉及到買車的附加值,就變味了!這個時候,討論買車的價格就很有意思了。
一般人們有換車的念頭,多半是因為對空間或性能的不滿意。有些人應該很好奇8萬以內買什么車好,幾萬元的車和幾十萬元的車有什么區別?如果是合資品牌,幾萬元的車只能滿足基本的交通需求,而10萬元以上的車在交通的基礎上可以稍微提升檔次感。比如內飾材料、舒適配置等等。
以大眾POLO和朗逸為例,它們都是MQB平臺,動力系統相同。除了更大的空間,朗逸在其他方面也無法與POLO相差太遠。如果把注意力轉向日系車和韓系車,情況就不同了。幾萬元的車型空間很大,但外觀、內飾設計、NVH都不如幾十萬元的車。
很多人有這樣的概念,幾萬塊錢考慮國內生產,幾十萬塊錢干脆選擇合資。大家都認為10萬元以上的合資車肯定比國產高一個檔次,但實際上可能是一個檔次,甚至國產比合資還要高。
真相是,一分錢一分貨,只要品牌溢價能力一樣!一般合資品牌賣10萬元以上的車,國產品牌只能賣7萬到8萬元。說起合資的質量,因為發動機和變速箱問題被召回的合資車并不多。這幾年質量特別穩定,但是那些老牌的自主品牌(這個價位的車,技術含量不是很高)。
要說合資的表現有優勢,國內一些標桿車型在很多方面都優于合資。比如國產主流車8萬以內買什么車好,無論是1.0T三缸還是1.4T或1.5T四缸發動機,在效率和動力上都比大多數合資車要好。在空間和配置上,都是國貨的強項。
從理性的角度來看,幾萬元的合資車基本是代步工具,而同價位國產車的性能已經超過了代步工具的需求。買合資車幾萬元交通費,想換車的原因不是質量,而是舒適或空間合資車15萬元左右,因為真的好不到哪里去!
不同品牌的汽車價格重疊是很常見的,比如大眾CC、奧迪A4L。一位教授以前遇到過這樣的事情。一群人去大眾4S店買了一輛老CC,售貨員推薦客戶買一輛奧迪A4L(真心良心)。雖然A4L不一定比CC好很多,但是大眾換成了奧迪。,相當于踏入了另一個圈子。
試想一下,在大眾汽車維修保養中,大部分客戶休息室都是捷達、寶來或邁騰的用戶。如果換成奧迪,他們可能是A6L、Q5甚至A8、Q7的用戶。從商人的角度來看,買車進圈是一件非常劃算的事情。
車本身就有點社會屬性,所以現在不管是幾萬元的飛度,還是幾百萬的奔馳S級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組織(啦啦隊等),以模型分類的圈子文化無處不在。. 有些人買車時喜歡跟風。其實也是因為圈子的影響。
在商務領域,汽車就是一張名片。兩個互不相識,談生意的人,對方怎么知道你的實力?看你開什么牌子的車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法。有車和無車談生意,完全是兩個概念。浙江人以經商聞名,但買豪車的浙江人也不少。這就是商家的消費理念。很多商家流動性不大,但就算借了錢,也得買高檔車。錢不還也沒關系,頂多就是用車還債(好像已經成為一種文化)。
買一輛7萬-8萬的車做生意只能說是物超所值,但花15萬買一個比較有名的合資品牌可能就值了。工薪階層和商人對汽車有不同的看法。更好的汽車意味著更大的業務,而業務越大,汽車就越好。所以說到底,買多少要看你的圈子。
一輛動輒幾萬元的汽車,已經完全滿足了交通需求。你想買幾十萬元的車,真正的原因不是車不好,而是你想從車中獲得更多的附加值。這東西是人的本性。每個人都明白!但是,也有必要承認,過多的關注汽車的附加值,而往往忽略了汽車本身的價值。